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4-12-11 00:00
来源:惠山区慈善会
“5元2个,10元4个,价格实惠的面包,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咯!”在无锡市惠山区长乐苑社区工坊内,主理人的“低价吆喝”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的目光,亲民的价格让100个面包迅速售罄。这些面包由本地爱心企业丽滋食品提供,由社区工坊主理人管理,以成本价每周在社区内销售,所有收益全部投入本地社区基金,用于社区公益发展。
长乐社区通过“社+企”与辖区200余家企业合作,“社+益”举办爱心义卖和众筹,半年来实现累计增收超15000元,“社+民”培养居民成为社区工坊主理人,为社区搭建了“造血、输血、活血”的网络结构,实现了社区经济的“自循环”。这不仅是长乐社区探索“社+”零距离服务模式的缩影,更是惠山区在探索社区慈善发展模式道路上的又一次创新实践。
彰显本色:实践“党建+慈善”新理念
积极响应群众所需,创新“党建+救助”工作新体系,探索搭建一张网络、强化一支队伍、摸索一种模式,建立“1(1名社区救助专员)+N(N名结对帮扶党员)+N(N名专职网格员)”的先锋队伍。与惠山区民政局、钱桥街道苏庙社区建立党建联盟,以党建引领社区慈善项目开展,并在社区探索“区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居民小区”四级服务网络建设,将救助点建设继续向下延伸,依托“党建引领、网格智治”,在钱桥街道苏庙社区春来苑小区党群服务驿站首创设立“春来苑小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”,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、救助受理、资源整合等服务, 以四级联动服务方式,快速响应困难群众需求,通过高效整合各方帮扶资源,让救助政策精准落地,打通为民服务“最后一米”。
擦亮底色:形成“物质+服务”新格局
在落实好现有政策基础上,统筹运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,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服务,推动慈善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“物质+服务”综合救助模式转变。
在结对走访中发现,钱桥街道苏庙社区春来苑小区居民中老人比例近70%,老式步梯对老年人出行不便,街道和社区通过调研和征求意见,使用慈善基金在楼梯转角安装扶手和座椅,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。
堰桥街道新街社区开展“耆享健康,情暖新街”为老服务项目,创新性地结合运动养生和健康讲座,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,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。玉祁街道玉东村和玉西社区开展爱心奖学金项目,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,也激励了成绩优异的学子,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。阳山镇阳山村开展“桃研悦色,童阳山”儿童项目,通过链接“美丽阳山特色研学线路”,一方面打造阳山村儿童友好文旅ip,另一方面也为儿童提供友好的校外活动空间。阳山村还以各自然村村民驿站为服务据点,通过阳山橙益基金打造专门配送专线,打通“惠爱”厨房与老年村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路,真正做到解决老百姓吃饭难问题。
增添暖色:完善“政府+社会”新体系
以“一镇一街一品牌”探索实施“7+121+N”的社会救助服务模式,暨7个综合救助服务中心+121个社会救助服务点+N个帮代办员服务模式,打好扶危济困“组合拳”,切实打造多元参与、链接供需、弱有众扶的综合救助服务新体系。成立首批由11家爱心企业组成的暖心联盟,搭建慈善救助服务资源平台。一批社区工作人员被聘为社会救助“帮代办服务专员”,除开展“一对一”的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帮办代办服务外,还发挥关爱巡访作用,主动了解群众困难,并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免费送餐、代买药品、代取快递等多项服务,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服务质量。各村(社区)也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,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。
从长乐社区的社区工坊,到苏庙社区的救助窗口,再到各个社区的社区基金项目,每一篇都是我们共同书写的温暖故事。社区基金的意义不仅仅是筹款数字,是对社区里每个遇到困难的邻居及时伸出的援手,是对老人们的关心照护,是对孩子们的鼓励教育,让每个社区都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友善氛围。社区慈善“小基金”的兴起,是一种慈善行为的创新,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,它正在成为助推服务救助“大转型”的强大力量,实现社会救助和社区慈善发展新的飞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