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2-07-01 00:00
2021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省慈善总会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市慈善总会秉承慈善为民的初心使命,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积极构建慈善事业新发展格局,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和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。全年共接收捐赠款物1966.11万元,其中善款1699.15万元,同比减少0.24%,物资折合人民币266.96万元,同比增长202.92%。全年发放慈善捐赠款物1656.3万元,同比增长21.71%,救助帮扶困难群众2.5万余人次。款物支出占款物总收入的84.24%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,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。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:
一、凝心聚力,营造浓厚慈善舆论氛围。
一年来,市慈善总会始终把慈善宣传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工作,广泛宣传慈善先进典型和品牌项目,推动慈善文化建设,慈善舆论氛围日趋浓厚,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。
(一)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慈善工作的支持。每逢重要节庆、重大活动,都要向市委、市政府作专题报告请示,编发专题简报,请市领导知晓工作情况,明示工作要求。先后向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分别呈送了《2021年市慈善总会工作情况汇报》、《一日捐专报》,对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思路进行详细汇报。市委书记方伟就《2021年市慈善总会工作情况汇报》作出重要批示,对市慈善总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,并提出殷切希望,有力地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。
(二)加强与市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互动。加强与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和报业集团等市内主流媒体的合作,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形成稳定的宣传阵地,有效提升慈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。邀请市委宣传部、市委网信办、市城管局等单位领导参加全市慈善宣传工作座谈会,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到会讲话。会同宣传、民政、教育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慈善募捐倡议,普及慈善意识,营造积极向善的慈善氛围。
(三)聚焦慈善文化理念的宣传推广。围绕“中华慈善日”、“99公益日”等举行主题宣传活动,大力弘扬新时代“张骞精神”,倡导慈心助人善举。在市级媒体发布新闻稿件30条,刊发慈善活动专版4期,提升社会大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参与度。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,利用官网、官微、户外大屏等,宣传慈善政策法规,及时发布工作动态,展示经验做法。突出典型示范引领,推荐4位候选对象申报“江苏慈善奖”评选。通过主题报道、录制电视节目、制作短视频等,在普及慈善意识、讲好慈善故事等方面发挥引领导向作用,激发社会公众的慈善力量。
二、求真务实,实现善款募集新突破。
市慈善总会始终把善款募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,广开善款募集渠道,创新方式方法,尤其在“一日捐”、“99公益日”和冠名基金上下功夫,一年来取得了实效,同比增长271%。
(一)深入开展“一日捐”。作为省市慈善品牌活动,始终坚持线下发动、线上补充方式,做实做细各阶段各环节工作,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。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“一日捐”启动仪式,带头捐款,发挥示范作用;全市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捐,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、社会组织和大众积极献爱心的全员慈善氛围。去年,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线下共募集善款365.57万元,其中市本级募集善款168.62万元,同比增长129%,中华慈善总会、《新京报》等都对我市“一日捐”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。
(二)全力发动网络募捐。顺应“互联网+慈善”的发展趋势,积极打造网络募捐新业态。充分利用“99公益日”募捐平台,策划上线3个母项目和35个子计划,采取线上线下联动、市县(区)“一盘棋”形式,压实责任,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募捐。注重宣传策划先行,新拍摄公益宣传短片4个;集中时间通过电视、广播、报纸密集播放和刊发“99公益日”项目内容;在市内5个主要商圈的10个户外大屏和19个BRT站台投放活动宣传片和广告,激发公众参与热情,大力营造网络募捐浓厚氛围。“99公益日”期间全市共有7.5万人次参与活动,募集善款786万元,接近往年3倍,创历史新高。去年网络募捐善款达846.13万元,同比增长285.9%。
(三)积极拓展各类冠名基金。加强与机关单位、银企等的合作,宣传推动冠名基金的设立,建立长效合作机制。先后会同市应急局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应急人员关爱基金,与市消防支队签订了蓝焰消防基金协议;兴业银行连云港分行、民建连云港市委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8家单位与市慈善总会先后签订了冠名基金协议,到账资金384.2万元,较上一年有了大幅增加,扩大了资金盘子总量。还主动对接10家协议捐赠单位,兑现认捐善款300万元。
三、围绕大局,紧盯重点领域帮扶救助。
坚持社会救助为中心,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共募集款物4755.59万元,支出款物3827.81万元,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0.5万人次。在巩固脱贫攻坚、助力乡村振兴和抗疫救灾等阶段性工作中创立了有效的救助模式,切实发挥了第三次分配作用,为弱势群体兜底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(一)慈善救助能力持续提升。着力在慈善救助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上下功夫,提升救助质效。东海县着眼孤儿和困境家庭,落实儿童意外伤害保险和困难家庭股骨头坏死患者救助。灌云县创新方法、责任到人,提高儿童大病救助力度,并对接域外企业合作,扩大善款筹款范围。灌南县抓智力扶贫,帮助本县考入高校的困难学生圆梦大学。海州区注重抓好“三个集中”和“三个环节”,提高善款募集力度,针对后扶贫时期困难群众需求,对全区大病和困难家庭提供救助。赣榆区针对新出现的困难群体,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和民族中学学生救助项目,不断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感、获得感和满足感。连云区有效发挥志愿者团队优势,大力发展慈善助老服务,打造品牌项目。
(二)防疫救灾彰显慈善担当。全市慈善组织全面融入防疫救灾大局,展现慈善系统担当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。省内新冠疫情爆发后,市、县区第一时间搭建抗疫捐赠平台,深入社区协助联防联控,常态化落实防控措施。主动联系爱心企业签订口罩捐赠协议,募集防护口罩130万只,并迅速分发到急需单位,为疫情防控贡献了慈善力量。河南水灾发生后,市慈善总会及时发布河南防汛救灾募捐倡议书,线上线下开通募捐渠道,接收社会各界捐赠,共募集款物67.63万元,及时送至灾区,助力河南受灾群众度过难关。
(三)借力发力放大慈善扶危济困效应。一是对县区公益项目募捐进行配资。为进一步释放网络募捐平台动能,推动网络募捐健康发展,市慈善总会博采众长,借鉴兄弟市的先进经验,确定按10%的比例对各县区网络募捐项目予以配套,共配资76.54万元,有效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。二是对慈善冠名基金救助的一些特殊群体进行配资。制定了《关于给予冠名基金参与社会救助配捐的暂行方案》,针对困境儿童、孤寡老人、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,按照“一事一议”原则,开展冠名基金救助配资。以1:1的配套比例慰问烈士家属,关爱退役军人和帮扶救助低保家庭消防战士,按比例配资支助困难学生等,有效扩大了慈善冠名基金的社会影响力。
四、精耕细作,确保慈善项目落地见效。
科学统筹、精心设计,市本级开展的13个慈善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(一)做实做好中慈援助项目。累计服务患者2007人次,定点、定时、定人免费发放药物2297盒,价值1660万元。持续实施血友病援助项目,为入组的51名本市18周岁以下血友病患者发放救助金41万元。
(二)做精做优省慈承接项目。“情暖江苏·温馨港城”春节慰问活动发放困难家庭慰问金160万元,慰问家庭1600户;“儿童慈善大病救助”项目救助患儿202人次,发放救助金323.83万元;“帮特困、助急难慈善再救助”项目为274户困难家庭提供救助善款211.5万元,对超出预算外的12万元救助申请,由市慈善总会补充,全部落实救助;实施“心悦晚霞”慈善助老项目,为助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;“恩玲光明行”项目投入资金102.36万元,救助白内障患者1339人次;投入资金260万元实施“光彩慈善安居工程”,为40户困难家庭改善住房条件,协调爱心企业捐赠22台太阳能热水器,解决了一些特困家庭洗澡难问题;启动“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”试点工作,培育惠民慈善示范项目。
(三)创新优化本土慈善品牌。联合市民政局为全市180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投保,做到“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险”连续实施不中断,实现全覆盖;互联网医疗项目新设立西棘荡村互联网医疗服务站,为村民就医问诊提供便利;“康缘居家养老送健康”项目为10个社区近200位慢病、独居、空巢等老人开展“一对一”上门健康管理服务;实施“益路同行”爱心助学项目,帮助40名困难家庭小学生完成学业。
五、强基固本,慈善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坚持把依法办事、规范管理全面贯彻到慈善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环节,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现代化治理水平,确保各项活动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、有序开展。
(一)注重慈善组织体系建设。加强对县区慈善机构的业务指导,初步构建了对县区慈善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。灌南县慈善总会顺利完成换届,开发区、云台景区、徐圩新区在党工委、管委会领导下,慈善工作成效稳步提升;全市共设立93家由乡镇分管领导任会长的乡镇慈善分会和村社工作站,慈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。目前市县两级慈善总会共配备慈善专职人员39名,基本实现专业化运作。
(二)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培养。采取走出去、请进来的方式,多措并举培训业务人员,促进提升理论素养,开阔视野,提高业务能力。各级慈善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,不断增强“慈心为本,善举为民”工作理念。注重培养有慈善理论功底、实践经验丰富、思维开阔的复合型人才,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、职业化工作队伍。完善考评管理体系,出台《工作人员考核管理暂行办法》,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;建立健全慈善表彰机制,增强慈善荣誉感,激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。
(三)规范慈善款物使用管理。坚持公开透明接收使用发放善款善物,严格执行法定救助及办公管理费比例;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,在网站公布结果,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度和感召力,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行,打造风清气正、实事求是、团结进取慈善组织。
2021年,连云港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:一是公众慈善意识还不够强,全民慈善之路依然任重道远;二是网络募捐工作的实施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;三是慈善组织专业人才相对缺乏,制约了慈善项目专业化运作的深入开展;四是慈善基层组织建设仍有薄弱点,乡镇慈善会的建设还要继续推动。以上问题,我们将在2022年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。
2022年,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,提高政治站位,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助力第三次分配、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,紧紧围绕大局,强基础、补短板、促发展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